血管鞘組沖洗不充分會直接增加介入手術相關并發癥風險,必須通過標準化預防流程嚴格管控,保障患者安全。
一、沖洗不充分的核心風險
1.血栓形成與栓塞:殘留的血液或生理鹽水在鞘管內凝固形成血栓,術中可能隨血流脫落,引發血管栓塞,嚴重時可導致靶器官缺血壞死,如冠狀動脈栓塞引發心梗、腦血管栓塞引發腦梗。
2.感染風險升高:沖洗不全會殘留組織碎屑、體液或污染物,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,可能引發局部穿刺部位感染,甚至通過血液擴散導致全身感染,如敗血癥。
3.影響手術操作與精度:鞘管內殘留的雜質或氣泡會干擾導絲、導管等器械的順利通過,增加器械操作阻力,可能導致器械卡頓、移位,影響手術進度,甚至造成血管壁損傷。
4.增加血管損傷概率:殘留的異物可能在器械移動過程中刮擦血管內皮,破壞血管完整性,引發血管痙攣、夾層或出血,延長患者術后恢復時間。

二、標準化預防流程
1.術前準備階段
-確認沖洗液規格:使用無菌生理鹽水,嚴禁使用過期、渾濁或包裝破損的沖洗液,確保每袋沖洗液獨立開封,避免交叉污染。
-檢查器械完整性:核對血管鞘組包裝是否完好,鞘管、側管、三通閥等部件無裂紋、變形,連接部位密封性良好,防止沖洗時漏液。
-準備專用沖洗工具:配備20ml無菌注射器(避免使用小規格注射器導致壓力不足),并提前排出注射器內的氣泡,確保沖洗時無空氣進入鞘管。
2.術中沖洗操作
-設定沖洗壓力與速度:采用脈沖式沖洗方式,以適中力度推注生理鹽水,每次推注量5-10ml,避免過快沖力損傷血管內皮,或過慢導致沖洗不全。
-全面覆蓋沖洗部位:先沖洗鞘管主腔,再通過側管沖洗側腔,確保生理鹽水流經鞘管全程,每個腔道反復沖洗2-3次,直至流出的液體清澈無雜質。
-排除氣泡:沖洗過程中密切觀察鞘管內是否有氣泡,若發現氣泡,需緩慢推注生理鹽水將氣泡全排出,防止空氣栓塞。
3.術后核查與記錄
-沖洗效果確認:沖洗完成后,通過透明鞘管觀察內部是否殘留血液、雜質,或連接注射器回抽少量液體,確認液體清澈無異常后,再進行后續手術操作。
-規范記錄流程:在手術護理記錄單中詳細記錄沖洗時間、沖洗液用量、沖洗次數及效果,若出現沖洗異常(如漏液、阻力大),需及時記錄并更換鞘管,避免繼續使用。